六论自发性:自主、尊严,以及有意义的工作和游戏-[美]詹姆斯·C.斯科特 著 袁子奇 译

微信读书推荐值92.3%

image

133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精彩点评

De Vin 推荐

犀利笔触,夹枪带棒; 明喻暗讽,华彩篇章。 弱势强梁,起伏延宕; 思辨入木,治学有方。 自主、尊严及意义,追寻高尚! “吉光片羽”: “我们单就教育而论:如果说中学教育是一条狗,SAT考试是狗的尾巴,那么实际的状况并非狗摇尾巴,而是狗被尾巴给摇了。不仅如此,这尾巴还重塑了狗的品种、口味、生活环境,以及所有那些照管和喂养这条狗的人。这是“标准对行为的殖民”最令人震撼的一个例子。” “自省自洽”: 美国SAT考试,即SAT Reasoning Test,以前叫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与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相当于高考(gaokao),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也叫全国大学入学考试(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是中国大陆一年一度(annual)的学业考试(academic examination)。 该考试几乎是进入所有高等学校(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本科阶段(undergraduate level)学习的必要条件(prerequisite),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轨迹(professional trajectory)。 这个比喻可谓鲜活辛辣,令人浮想联翩,我被雷劈叉了!不过,据说原来的“复读重考”机会要过渡到“强制分流”,且从“中考”开始!连“摇尾巴”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如同某些品种宠物狗自小被斩断尾巴骨,其用意深远、隽永……。 “你好坏哦,我好喜欢!” 又及:本书出版于2012年,作者斯科特耶鲁退休,引进于2019年,充分体现“谋定后动”大家风范,热切期待“后发制人”高人出奇!

耶鲁大学的荣休教授斯科特是当世为数不多,每出一本我必买的社科类思想家。耶鲁大学在美国大学体系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人大,而斯科特教授的学术心路又有点类似于我国人大的温铁军教授,他们对边缘农民总有着高度的同情,在历史和现实中为他们正名,不过一个在中国,一个主要在东南亚,而斯科特研究的领域还要广博得多了而且更具颠覆性。 如果让我在一辈子的读书生活中列出影响自己的十个大家,那么斯科特绝对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我今年阅读最多的就是斯科特的四本书,他们分别是国家的视角,逃离统治的艺术,作茧自缚,六论自发性。我个人读到这些书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幸运。 我最喜欢的是那本作茧自缚。一本带有高度想象力的历史社会学著作,据说完成那本书的时候斯科特已经八十多岁了,这种思想的活力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如果那本书上架我肯定会写个几千字,但是我没有等到,我先把感激之情放在这本书吧。 这本书在斯科特出版的书集中的地位像是一种在书山中跳跃飞翔的高维哲学思路总结,一只战斗力思想自由野鸡在自己的书山心空中飞翔,回望,联线。 我自己看书的核心是透过文字内容看作者的人心。而人心的最高阶是自由,也就是人心之自由。如何才能自由?这是斯科特一生无形中捍卫和思考的东西,这是他的一种罕见可贵的天赋,具有那种极高天赋的人就特别向往自由来保护自己可贵的东西--自发性,其道路非常类似于我国的老子的主张--回归到自然状态。所以他经常引用了老子的话。他们都会部分批判国家并没有想象的好。当然并不是无脑乌托邦的那种纯无政府状态。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在当下人类被诸多各式各样的“国家统治下”,更像是一个七八十岁依然保有人心之自由状态的“年轻人”对人类整体(无论年龄)走向其生命状态暮年的僵化,高度同质化的一声惋惜。 接下来我也像斯科特一样写几点碎片化的书评。 1 中美文化内核的根本不同 我个人在美国生活过,有些发言权。美国和中国看上去都是地大物博,实际上内核决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星球差异化最大的两个极端。中国的文化内核是政府是好的,而且越强大越好。中国自古以来喜欢一致性,喜欢让人服从,所以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带有强政府模式,最后把原本自然意义上不同的人都强制性一样了,而越是后面的时代越是无形中扼杀活力,不知不觉整出来了一大批抑郁症。这种模式对于高智商人士其实并不好,而好处是撇开个人看整体社会长远,也的的确确有利于整体稳定发展最终反过来有利于个人。而美国的文化基因带有高度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甚至还喜欢跟政府对着干。中国人如果哪天平视美国就非常不能理解这些,怎么这样居然还能发展好?怎么不会乱?国家难道不会完蛋吗?这种文化的优点又是中国所最缺乏的,他容易让全球顶级人才齐聚,生长到应该有的高度,然后用这种顶级人才产生创造力和财力的优势去弥补容易内乱内爆分裂的劣势,也就是美国把刷出来的钱把易于分裂的国家集聚起来去弥补他的劣势。这种模式其实是要靠诸多天降好运才行,比如二战胜利,两洋优势,全新文明国家,现在美国的这套模式或者说运气吧,已经快用完了。以后很有可能是,美国一旦没钱尤其是不能刷钱出来了那种自由放纵的文化就会加速引燃内爆,然后中国有钱把美国那些因为自由长出来的顶级人才直接吸过来。当然我这里说多了。 所以中国人一看书开头什么无序的好处就会觉得斯科特的思想非常“非主流”,甚至是危险。用杨振宁点评费曼的话来说,斯科特这种思想在中国恐怕就要被从小批斗甚至被关起来了。 本质上来说,中美因为文化基因是高度互斥的,两国永远不可能去用对方那套去运行各自国家,这是基因级别的不同,但是并不妨碍你可以用对方照照镜子。因为最了解你的往往还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或者说鉴于局内和局外的人。任何文化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转轴时代,中国这套文化最可怕的就是他的中心对边缘的压迫过强,他的遮蔽性太强,以至于很多时候会极度扭曲,甚至上千年都不容易转过弯来,无论是真理的探讨还是一些历史的叙述都有过强的惯性扭曲。 斯科特就是那种相反文化土壤下长出来的一朵在我们看来的“奇葩”,甚至就算在美国的文化下也算是“奇才”。其思想可以说是醍醐灌顶的一剂良药。 2 本书带有斯科特本人高度思想活力和高度战斗力,还有一点幽默感。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全部读下来。建议买来一本读读前言,第三章,第六章。第三章,人的塑造。开头引用老子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第六章,具体和流变。开头引用了历史是有学之士写就的,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所属阶级的活动构成了一切人类运动的根基。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斯科特的观点核心就是在被各式各样国家管理下的拷问,这在前言被提出来了: 国家的存在、权力以及管辖领域近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张,是否削弱了个人和小群体的独立自主能力?平等个体之间通过非正式协作实现的社会功能,如今大多被置于国家的组织或者监管之下。蒲鲁东有段著名的话预示了日后福柯的观点,他是这么说的: 被统治,就是被没有知识和美德可言的造物盯上,就是被监察,被窥探,被规范,被灌输,被说教,被注册和点名,被估算,被预测,被审查,被命令。被统治,就是在每一种规程、交往、行动上,被记录,被统计,被估价,被责令,被禁止,被改造,被调控,被矫正。 3 我网络 IP 叫南野原人。什么意思?南野可以说是考古意义上的最初的人,比如南方古猿,也可以说是赣州的第一个官方称谓,也可以是远离国家且生机勃勃的边缘地带。而原人是一种印度吠陀经最初的人,原人有着全面的感知力和自主性还有战斗性。我有些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经历其实和斯科特有些契合的。我们这里在中国历史上最近一千年可能是最苦和暴动起义最多的城市。官方,也就是中原王朝用他们不晓得哪里来的中心视角和优越感一次次声称这是你们的问题,好像一个公司经理不管事不成熟经营不善反骂要逃离公司的边缘员工,这些都是你们对公司不忠诚所以都是你们这些穷鬼有问题,你们敢出公司就把你们杀了,有天理么?其实没天理一千多年了。用斯科特的理论来说,我们这里恰恰因为远离国家统治,反而有利于一些有智慧的人在这里容易长出参天大树,比如理学的周,心学的王,毛思想。但又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他们从来不认为是农民的贡献,反而趾高气扬的描述成为了是他们在教化农民。因为笔杆子就是他们那个阶级,从来没人为底层民众说话。我个人认为老子的那句话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其意思其实是大道是在自然上求,而老百姓喜欢去走学校书籍花钱培训这样的制式教育所谓的捷径,反而最后把自己最可贵的活力扼杀了。所以我说斯科特就是打脸的好手!中国历史上那些思想家好运的话一般诞生在没有国家或者国家很弱这样弄不死你的时候,你可以很好的长出来不会被砍头。如果你倒霉活在国家力量很强的时候,那么你很容易被国家搞死,比如李贽徐渭。而毛就非常强了,民国要搞死他,他反过来搞掉了民国,毛自己应该很自豪自己没有大学文凭。最终,现在意义上学校作为国家的另外一种存在对人的异化已经是全方位,不论国籍,无孔不入了,到现在为止我自己觉得值得一看的当代中国著名学者基本上止步于七零后。比如项飙。为什么后面没有人了?因为后面的人没有项飙九十年代那样自由独立的大学学术空间去形成自己,早十年前的大学生就被各种指标分数任务课程无形中压迫了自发性,而现在就更忙和盲,甚至批量生产一批又一批抑郁症,就像我在手机大脑那本书的点评一样。归根到底是被各种国家过度的渗透无形掌控引导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必然的文明病症了。 4 警惕新型国家的压迫 我上个礼拜写了手机大脑那本书的评价立马成为了微信读书的热评第一。实际上我要感谢斯科特,他的那本作茧自缚对最初人类农庄的深度刻画,比如人透过农业技术驯化了动物植物,其实农村也反过来驯化了原本自由采集狩猎的原始人,最初的人被驯化的不完整,最终导致最初的农业国家也很容易崩溃。这让我立马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文明境况。我们最近十几年实际上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快最悄无声息的数字移民。实际上没人承认我们活在了双重国家,否则你为什么要周周扫码做核酸被记录?这就是一种国家透过手机的行为。我们在这种双重国家里面被抗掉自发性的速度其实也是历史上最快的,比如年轻人其实不想特别探求些什么了,你捉急也没有用因为说再多他们好像对你不感兴趣,无趣的回应好像呆鸡。这就是最可怕的病症 没有了自发性也没有了爱和思想,高度同质化的呆鸡。而当下和未来各式组织也很容易因为手机背后的各种数字国家的驯化而崩溃。 所以我期望少部分有天赋的同志可以透过阅读这本书找到一方当下的生存良药,找到一方逃离各式国家统治的避难所,保护好自己的自主性心灵。就像我在手机大脑里面说的,当下 21 世纪做一个方方面面清醒健全的人是最关键的,清醒健全如同斯科特在这本书里面自我真实展示一般,作为思想上的自由战斗野鸡。要不然很容易被无形压迫成为木鸡,病鸡。 最后我建议同志们可以买下斯科特的这两本实体书好好看看。六论自发性和作茧自缚。 南野原人 22 年 10 月 27 日晚 赣州

感觉我的有些观点和书中的不谋而合。朋友2023年9月给我推的这本书,躺在我的书架很久了。 这本书推荐所有人看!规则我们到底该不该遵守?能不能质疑?我想看完这本书我们会有答案。 一则节选: 我就会义无反顾地闯红灯,并且在心里给自己壮胆:这是一条和理性背道而驰的小规定,遵守它的人都犯了糊涂。 为了解释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我开始在脑中排练一段用完美的德语表达的演讲。“你们知道,你们自己,尤其还有你们的祖辈,可以再多一些违抗法律的精神。有一天,你们会接受正义和理性的号召,去违抗更大的法律。那一刻将决定一切。你们要有所准备。你们要如何为那事关重大的一天绸缪呢?你们得保持‘良好状态’,这样一来,当那个重要的日子到来时,你们就会做好准备了。你们需要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操演’。每隔一段时间,去反抗一些细小的、没有道理的法律,即使只是闯次红灯。用你们自己的脑子去判断一条法律是否公正合理。如此,你们就能状态良好;当那个重要的日子到来时,你们就会有所准备。” 我不假思索地走下了人行道,但我刚一迈出脚,沃特海姆(Wertheim)博士就说:“詹姆斯,你必须等灯。” 这位学术上属于左派的煽动家竟然心怀细致入微的(荷兰)公民责任感;而我是一个粗心的美国牛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公民同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毫无顾忌。如今,我在闯红灯之前都会先四下张望,确认我这个反面榜样不会毁掉哪个小孩子。 所以平常应该闯红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作者的闯红灯理论,我喜欢!!!】 我特别喜欢踩草坪,踩草坪很舒服。如果凡事不问凭什么?凭什么可以这样做?人在生活中就会变得麻木。 一个麻木的人怎么能指望它做些什么呢?口头质问都不好,怎么会有人相信它行动上敢? 二、 人长期生活在服从中,这对于一个奉行民主的公民社会有着不祥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果一个人在醒着的时间都低声下气,其生存习惯和个人形象都是在集权的环境中获得的,那么,你还有理由期待他在小镇业主会议上挺身而出,摇身一变成为勇敢正直、独立思考、不畏风险的模范公民吗?人们真的可以从工作场所的专制体制径直投入公共领域的公民民主活动吗?集权环境确实对人格塑造有深远影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插图]发现,大多数受试者即使认为电击很强烈,甚至可能威胁受电击者的生命,还是会遵从穿白大褂的人的权威指令,执行电击。菲利普·津巴多在另一个心理学实验[插图]中发现,扮演监狱看守角色的实验参与者会很快开始滥用权力,以至于他需要终止实验,以防止受试者遭到进一步的伤害。[插图] 这表明了,制度氛围对人的伤害。人的性格和周围的环境分不开。 三、 那些攻占巴士底狱、释放囚犯并且夺取武器的人,不可能知道他们会推翻王权和贵族制度(更不可能做了如此计划),更不用指望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参加了后来人所谓的“法国大革命”。 四、弗朗索瓦·罗沙(François Rochat)的研究与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概念相对应,提出了“平庸之善”(the banality of good)这一概念。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是在报道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审判时提出的,她认为艾希曼并非一个邪恶的怪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官僚,他之所以犯下滔天罪行,是因为他盲目服从命令,没有思考自己的行为。 罗沙的研究则关注于人们在面对权威时的抵抗行为,他探讨了在类似Milgram实验的情境中,普通人如何展现出对权威的抵抗,即使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这种抵抗可能并不总是出于高尚的道德动机,而是可能源自于人们对于情境的自然反应或是对权威的质疑。罗沙将这种在普通情境下展现出的抵抗行为称为“平庸之善”。 “平庸之善”这一概念强调了即使是在极端或压力巨大的情境中,普通人也有可能做出道德上正确的选择,而不是盲目服从。这与“平庸之恶”形成对比,后者强调了普通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犯下的恶行。罗沙的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多维的视角,表明人们在面对道德挑战时,既有可能屈服于权威,也有可能展现出抵抗和善良的品质。 第一次知道除了“平庸之恶”的对立观点,平庸之善。